w h y y o u a r e h e r e ?

文化的力量

楚门的世界
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,却时刻在影响着你的一言一行。

写在前面

前几天回老家跟爹妈一起为一件“大”事 —— 我的婚礼安排 折腾了几天。事儿前事儿后我一直处于与其说麻木不如说反感的状态,因为硬着头皮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真的是个折磨。结婚按理说应该高兴,可经历了各种繁文缛节,再高的心气儿也会被消磨殆尽的…

我从小自诩个性,几乎每做一件事儿都是经过自己思考过的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很少无脑地 随大流。这样做有两个结果:

  • 事情做好了,获得成就感和他人的赞许,以后再接再厉;
  • 事情做坏了,自愧不如和些许他人的嘲讽,赶紧反思改正。

说实话,在婚礼这个事儿上,我是深入思考过的。

大学毕业工作后,参加过好几次朋友或同学的婚礼,没吃过猪肉但猪在眼皮子底下是跑多了。每次都或多或少会遇到尴尬或吐槽的场合:

- 与不认识的人在甚至语言不通(方言)的情况下客套半天,无话可说却面面相觑时好难受;
- 听婚礼负责人的安排守一些毫无逻辑的规矩,心里不免觉得各种冒“傻”(傻换成愚昧更合适)气;
- 饭桌上丰盛的大餐糊弄塞上几口,我饿了半天了好嘛;
- 随份子钱之前旁敲侧击打探同辈人随了多少以免自己鹤立鸡群,自己难不难受是一回事儿,但最少不要让别人难受吧;
- 典礼时被擅长玩弄语言的司仪煽动出泪水,大男人家家的流眼泪被旁边熊孩子看见了真会脸红…


我一直觉得,我结婚的时候,不能给别人制造这些“不合理”的事儿。

可结果是,在自己真的遇到了婚庆这种大规模策划活动(规模大指参与人数多,而非个人行为)的时候,我居然感到束手无策、力不从心:

请风水先生计算良辰吉日
➡️ 按照婚庆商家广告名片上列的条目清单(强大的工业社会,什么都有套餐!)一一购买
➡️ 点人头,发请柬
➡️ 各种考究布置屋子
➡️ 请各种团队(司仪,伴郎伴娘,乐队车队…)


像卓别林《摩登时代》拧螺丝一样,毫无个性操作,井井有条,却不知道意义(伴娘和伴郎是干啥的?为啥没有伴爸伴妈?司仪那一套台词是不是背诵一套可以用一辈子了?我又没有那么多豪车朋友,请个豪车车队来装 X 干嘛?… 最后,闹洞房这项能取消吗?我才不想被整!)。

我真的好失败,什么也改变不了。

向大师学习

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书里面肯定有你想到的,更有你想不到的。

胡适

《我对于丧礼的改革》是前一阵研究胡适时看到的文章,看完之后更是感叹胡适不愧为大师,不仅说的头头是道,而且行动上也毫不怠慢。

原文很严谨,以下列几点令我动容之处:
1.

胡适本来有个关于《丧礼改革》的演讲,可是演讲前三天,家里来电报说母亲去世。且不论演讲内容为何,这真的是需要胡适以身作则,自己先实行“丧礼改良”了。

2.
写讣帖时将各种虚话套话(胡适甚至称之为鬼话)一概删去,他一字一句仔细考究渊源,不承认古代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流毒。

3.
依照胡适老家徽州的风俗,家族亲眷家家都要送各种纸衣帽、纸箱担等,因为太多,丧事完丧家都要打折再卖给店家。因为胡适觉得糜费,于是通告只领香一柱或挽联,其他概不敢领。
有几个投机的人预算胡适家亲眷多,在村里新开了几家纸扎铺想专做他家生意,结果只好关门大吉。

4.
请的和尚道士胡适全没用,胡适顶住了亲眷的埋怨。

5.
那时候大户人家会花钱雇人来哭,以假装“孝”,胡适绝不假装。

6.
大大小小的祭(类似于请人来办事吃饭),胡适说全都是做热闹,装面子,摆架子!本想全部废除,奈何外婆阻拦,留了点。

7.
穿衣,执杖… 胡适都要问个为什么,如果解释不通,就改掉。

8.
下葬的穴地,有人帮胡适看风水后说去哪儿可以帮胡适升官,胡适说自己看书没有见过如此描述,让那人自己留着用吧。
胡适自己选了个地儿,结果其他人见他选那里也跟着选那里,觉得胡适这个“外国翰林”选的肯定好。

结论

在中国古代,各种风俗礼仪就是保证亲族分别和亲族和睦的秩序,因为古代中国要在庄严的礼仪中,象征性地暗示和规训男女有别、长幼有序的秩序,而且,还要把这种秩序放大到整个社会,甚至国家。这就是古代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基础。

下面是我总结的胡适先生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建议:

  1.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,中国礼仪之邦,古礼复杂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来的生活会更加复杂,古礼应该简单点。由繁到简是自然趋势,也是进化。
  2. 古礼的坏处在于留下了许多虚伪的仪式,甚至增添了迷信和野蛮的风俗,只有把这部分去除干净,才能近于人情,才能适应现代社会。
  3. 去除虚伪的东西的标准是什么?就是问自己“为什么”三个字,如果说不出为什么,就是无意识的习惯行为,那是下等动物的行为,是可耻的行为。

另外,关于胡适的婚礼改革,他也做了些类似的改革和妥协,详戳这篇文章

从胡适身上,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能力,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勇气和智慧。

除了胡适,当然还有些其他的文化大师身上有类似的事情。比如鲁迅、李敖。这里稍微提下。

鲁迅

鲁迅有两个妻子,一个是包办婚姻的朱安,一个是自由恋爱的许广平。关于鲁迅更详细的始末,可以去《晓说-那些教科书没讲的事》了解一下。

鲁迅和许广平

1.

对于朱安,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表示:“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,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,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。”

2.
许广平说:
关于结婚请酒,鲁迅先生曾有一个诙谐的卓见,他说:
“人们做事,总是做了才通知别人。譬如养了小孩,满月了才请吃喜酒,这是不错的。却是为什么,两性还没有同居,就先请吃结婚酒呢?这是否算是贿赂,请了客就不会反对。”

3.
关于丧事,鲁迅 1936 年 9 月 5 日写文章《死》表明态度:
一,不得因为丧事,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。——但老朋友的,不在此例。
二,赶快收敛,埋掉,拉倒。
三,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。
四,忘记我,管自己生活。——倘不,那就真是糊涂虫。

李敖

早慧、早熟的李敖各种风流韵事和桀骜不驯,这里列几点那些所谓的“反抗”。

1.

李敖20多岁和罗君若热恋,女方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。因为李敖的特立独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,特别是他坚决不肯照习俗为去世的父亲披麻戴孝,让罗家人反感至极。后来李敖还为此吃安眠药自杀…

李敖的丧礼改革

2.

李敖57岁跟认识8年的小他30岁的王小屯正式请人吃结婚酒,因反对俗套:
- 结婚时没有戒指,王小屯也同意玩笑性的以易拉罐上金属环代替。
- 为了向户籍机关陈报,买了市面上卖的“结婚证书”,老友见证完毕后,题字其上,曰:证人从老,证书从俗,正朔从伪,三从出炉。(打破旧的三从四德)

李敖和王小屯

3.

李敖坚持改革丧礼,不是因为20岁的时候热血冲动、故作叛逆,65岁的时候他也毫不妥协,全盘拒绝传统那套“把活人弄成死人,把死人弄成鬼”的丧礼。

李敖的丧礼改革

反思

为什么会有如此无奈的现象?有两个现实我们谁也躲不过去:

  • 人类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 社会性,十件事儿有九件需要和别人打交道。我们无法苛求别人的思想和自己保持相同的水平。出于尊重,我们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。
  • 工业化 社会大生产 乃至现在信息社会的蓬勃,人人都像个萝卜似的处在社会的特定“坑”里。你要结婚,好,不用费心,婚庆公司给你准备了甲乙丙丁套餐供你选择;有丧事,好,不用费心,殡仪馆有ABCD差异性服务;你要旅游,好,只要告诉旅行团你想去哪里和预算即可,你需要做的只是 上车睡觉-下车尿尿-景点拍照-回来什么都不知道…

这让我想起了大学选修课的哲学老师给放映的《楚门的世界》:


这是我看过的在思想层面最法西斯的电影:

为了一个show,几乎全世界都在理所当然的剥夺一个人的世界。包括他的父母,妻子,朋友… 没有道德底线,没有人权… 仅仅因为很多人在关注,而去剥夺一个生命。

只要是一个人格健全爱智求真的人,都应该有 能够冲出文化牢笼的觉悟和能力,独立思考,实事求是。

有句话叫“人生如戏”。希望我们能够像楚门(Truman)一样,冲出牢笼,做个 True Man

< - 完 - >
- 坚持分享 鼓励创作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