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 h y y o u a r e h e r e ?

差不多先生传


胡适先生
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,但是就有人不这么认为。

写在前面

曾几何时,我从一个怪异的干巴巴的理工男开始慢慢向“文青”或“公知”转变(从我博客内容就能看得出,技术贴少的可怜,专业狂拽酷屌的计算机名词一巴掌就能数得过来),开始关注书中或媒体里那些文人骚客,近处有陈丹青、梁文道、柴静、罗振宇(没错,罗胖在我心里也是这种性质,文人一个),远处有鲁迅、胡适、王阳明… 我觉得他们生命都好深刻,和他们相比,觉得 自己和《阿甘正传》结尾镜头里那一根羽毛似的,看似自由自在、一切皆随我心,实际上却身陷环境的洪流之中,随波逐流,丢掉了自我

前几天去图书馆专门找了本胡适的文集,觉得他的那种 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 的治学方法绝对对我这个半瓶子醋的理工男大有裨益。之前对胡适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同学口中和我讨论天朝的那个《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“主义”》,哈哈,现在回想起来好怀念…那就发个贴正式留念一下。(嘴笨手拙,只好摘抄下胡适先生的文章,大写的 字)

《差不多先生传》正文

《差不多先生传》

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?

提起此人,人人皆晓,处处闻名。他姓差,名不多,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。你一定见过他,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。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,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。

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。他有一双眼睛,但看的不很清楚;有两只耳朵,但听的不很分明;有鼻子和嘴,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。他的脑子也不小,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,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。

他常说:“凡事只要差不多,就好了。何必太精明呢?”

他小的时候,他妈叫他去买红糖,他买了白糖回来。他妈骂他,他摇摇头说:“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?”

他在学堂的时候,先生问他:“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?”他说是陕西。先生说:“错了。是山西,不是陕西。”他说:“陕西同山西,不是差不多吗?”

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;他也会写,也会算,只是总不会精细。十字常常写成千字,千字常常写成十字。掌柜的生气了,常常骂他。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:“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,不是差不多吗?”

有一天,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,要搭火车到上海去。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,迟了两分钟,火车已开走了。他白瞪着眼,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,摇摇头道:“只好明天再走了,今天走同明天走,也还差不多。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。八点三十分开,同八点三十二分开,不是差不多吗?”他一面说,一面慢慢地走回家,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。

有一天,他忽然得了急病,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。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,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,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。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,知道寻错了人;但病急了,身上痛苦,心里焦急,等不得了,心里想道:“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,让他试试看罢。”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,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。不上一点钟,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。

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,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:“活人同死人也差……差……差不多,……凡事只要……差……差……不多……就……好了,……何……何……必……太……太认真呢?”他说完了这句话,方才绝气了。

他死后,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,想得通;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,不肯算帐,不肯计较,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。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,叫他做圆通大师。

他的名誉越传越远,越久越大。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。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——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。

尾巴

以一首被禁的《差不多先生》聊以慰藉。

< - 完 - >
- 坚持分享 鼓励创作 -